最新消息:每日一读

中国式打击教育,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

情感 湖雨 802浏览 0评论

有网友问:母亲总是打击我,经常说我长得丑气质差穿得丑。

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这样,不是说母亲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吗?面对这样的母亲,我该怎么办呢?

 

也许能令这位网友感到一丝宽慰的是,她的母亲并不是特例。

毕竟做父母这件事,也不需要经过考试。

只不过太多的孩子在成年后都选择把伤痛埋下不提。但是不计较不代表不记得,不说不代表没有伤害。

对于这些父母,孩子仿佛是他们的作品,横看竖看,他们就是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不满意。

奇怪的是,作为塑造这件作品的人,他们不怪自己手艺不精,用心不够,反而责怪孩子是一滩烂泥扶不上墙。

女孩不堪父母打骂,宁愿捡垃圾也不回家

佳丽是我的大学室友,今年是她的考研三战。

她想工作,不想考研,她妈就会说,“读个三流大学,四年啥也没学会,不读研以后喝西北风去?我可不养你!”

去年考研,虽然分数没达到报考学校的分数线,但是如果调剂的话也能调到一所不错的学校。她妈就说,“三百多分很高吗?你咋这么看得起自己?”

之前,佳丽也和母亲提过,如果考研考不上,想试试出国读研。她妈就说,“你把爸妈当提款机?白吃白喝家里这么多年,还有脸要钱出国!“

佳丽本可以在老家复习考研,现在她毅然决定自己边工作养边做考研的准备。

“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!真想从此断绝关系!“

 

“因为父母爱你,所以可以原谅”。

真相是:打击式教育是中国式父母硬扯下来的遮羞布罢了。

在知乎上,有网友问,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?

最高票的回答是:不存在打击式教育,打击就是打击,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,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。

前段时间,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自杀。在他自杀后,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,控诉对父亲的不满。

小斯自杀前在QQ空间发的说说

小斯说,父亲心情不好的时候,会打他,考98分都会被骂。他已经完全感受不到父亲的爱了。而父母在伤痛之余,还是不懂自己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。

有一个笑话这么说:为什么父母只会看成绩?——废话,你以为他们看得懂答案吗?

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,应该早就因为功课太差被爸妈打击到不会思考了。卓越的高材生们很少有学得特别苦的,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、兴趣和自发性,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走这么远。

信奉“打击式教育”的父母,会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。

有的父母一辈子都不能明白他们的打击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。

自童年时期对孩子的打击,早就让孩子为了保护自己,日积月累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围墙,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,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。

 

深圳龙岗16岁女孩服毒自杀,曾常常被父母打骂

有网友在讨论时称,父母从小就打击自己,长大后,自己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,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,朋友圈很小,对外人沟通总是讨好状态,事情做的不好,直接会让自己内疚很久,哪怕是他人的过错。

这个回答收到了很多赞,不知道多少网友是在一条条对号入座后苦笑着按下这枚赞。

可怜又可恨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,而孩子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。

 

孩子被父母带到世上,本身就是不由自主的。既然选择把这个生命带到人世间,就要做好为它负责的准备。

 

前段时间读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《无声告白》。故事以二女儿莉迪亚的死为开头,一步步剖析出看似平静和谐的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。

在父母眼中,女儿莉迪亚听话懂事,把实现父母的愿望视为毕生梦想。

随着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,莉迪亚的死变得越发合乎情理。她不爱医学,但是为了讨好妈妈,她做了一个“学霸”。作为一个亚裔女孩,迫于父亲教导她要积极融入集体,她每天都假装放学后和朋友讲电话,实际上电话的那头空无一人。

莉迪亚的父母虽然鲜少用恶毒的语言打击她,但是这种无形中施加的压力让这个十几岁的女孩无所适从,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《无声告白》

父母教育失败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表层上的言语攻击,而在于他们给孩子营造了一种错误的是非观和世界观。

看似孩子对父母扭曲的三观逆来顺受,实际伤害累积,最终的恶果就是压垮孩子的承受极限,让孩子走上不归路。

记住,孩子不是父母失败人生的后悔药。

 

陈乔恩在上《旋风孝子》的时候,每一期和母亲互动的场面都十分尴尬。

她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根本不像一对亲密的母子,旅程中母女两人相对无言,合影时母亲的手不知安放在何处。

在上《非常静距离》的时候,陈乔恩也讲述了她从小在母亲的“打骂教育”中成长起来。小的时候,她甚至宁愿选择在墓地里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,也不要回家面对母亲。

成年后的陈乔恩很多时候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,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。在生活上遇到困难,她也不会选择告诉母亲,而是向哥哥诉苦。

或许,孤单比痛苦更舒服。

 

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《中国人的修养》一书中说到:

“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,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。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,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。”

可惜太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这一点,他们在言语上对孩子的打击,犹如带有倒钩的皮鞭。成年后,曾经是伤口的地方,生出逆鳞,那是他们用来保护自我的盔甲,也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的保护层。

在电影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,主人公松子从小不受父亲的喜爱,父亲总是板着脸对她。

一次,松子和父亲一起出去观看表演,舞台上演员滑稽的鬼脸把父亲逗笑了。

松子发现后,就时常模仿这个鬼脸,搏父亲的笑容。这么做的后果就是,松子在成人之后,每次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局面,就对同事或者身边的人做这个鬼脸。

然而,这个鬼脸常常弄巧成拙,把局面转变得更加难以收拾。
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松子的鬼脸成为她从小到大讨好父亲的唯一方式

可以说,父亲的冷漠造成了松子在成年后性格的畸形。

当一些父母是出于“严加管教”“为你好”的心理打击子女的时候,还有一些父母,他们的打击完全是出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内心。

这样的父母往往构成两个极端,要么犹如松子的父亲一样,给孩子无尽的冷漠,要么就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控制欲,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,把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转接到对孩子的打骂讽刺之中

有心理分析称,这样的父母是“缺乏界限感”的。他们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,而是看做发泄的对象。

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:每瞬间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。你教育孩子,也是在教育自己,并检验自己的人格

然而,太多的父母都忘记检验自己的人格,觉得小孩没有心,可以随意伤害。而小孩子记得被打就是矫情,就是白眼狼记仇,却让孩子成为自身人格的受害者。

回到《说说而已》中那位网友提出的问题,黄执中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:


有网友说,父母如今五十多岁了,有时候和他们静下来沟通,回忆小时候对自己的伤害,他们会矢口否认。

但是当自己再做错事,父母指责自己的语气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。

他就知道,他已经不奢求父母能改了。

唯一能做的就是,设置好自己的心理防线,不让父母的言语再伤害到自己。

如果自私的父母伤害孩子,是因为害怕孩子变得强大,那就让自己真正变得强大起来,远离他们的伤害吧。

 

 

– END –

转载请注明:每日一读 » 中国式打击教育,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!